刘俊、胡智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收获与缺失

发布时间:2014-01-18浏览次数:1902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现实题材创作缺失

  就年度纪录片发展的缺失而言,首先,现实题材创作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呼唤持续的精品力作。当前优秀的中国纪录片作品以历史人文题材居多,而引自海外的作品则以自然类为盛。我们急需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优秀纪录片;同时,我们也不能对反映现实作狭义理解,仅将其归为呈现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边缘的内容。现实生活是丰富的,普通人的生活与梦想、一个群体的变迁、婚姻健康养老问题、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都可成为题中之义。在当下这样一个剧烈转型变革的年代,现实题材作品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时代中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弥合与整合复杂的价值鸿沟和碎片化价值取向,有助于为岁月流转与变迁存照。

  2012年热播的现实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该题材作品中难得的佳作,其在内容生产、产业效益、社会文化话题引领、国际传播等方面彰显了中国纪录片的实力。但随后的2013年,虽然也有前述诸多包括现实题材作品在内的纪录片热播,中国纪录片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依然保持了发展势头,但单部作品的影响力却远不及《舌尖上的中国》。“后舌尖”时代,中国纪录片呼唤持续的精品力作创作。作为对外传播国家形象与文化魅力、对内提升民众认知与审美素养的电视纪录片,其创作需要不断砥砺、不懈努力。

  第二,在纪录片创作定位中,如何让严肃性、专业化的内容获得大众化的接受,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纪录片因经常呈现严肃性、专业化的内容,直接指向对观众精神品级的提升等因素,而被称作影视艺术中的“贵族”。但当中国纪录片在平台建设、创作能力、作品数量、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提升令人瞩目,并以此逐步走向大众之时,便势必会呈现出一个问题,即如何让专业化的内容获得大众化的接受,如何在对观众有所引领的同时召唤积极、有效的大众参与。我们固然反对一味将精英文化的核心部位做低端化处理,反对为了追求故事化、高吸引力的叙事效果而放弃忠实记录的品格,同时,我们也反对纪录片创作者从整体上一味陷入主观世界的意图,而放弃了使纪录片在更大范围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可能。

  2013年纪录片《京剧》的播出,再次引发上述反思。一方面,从戏剧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该片不够深入,有“媚俗”倾向。而另一方面,从大众接受的角度来看,该片不够清晰,一些专业术语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解说词有堆积过满、过于华丽之嫌,带有“媚雅”倾向。当然,这一“贵族”与“大众”的矛盾与问题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也并不好解决,这正考验着中国纪录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三,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运营人才缺乏。近几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优质纪录片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纪录片产业的运营状况,却从整体上跟不上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步伐。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纪录片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

  由于纪录片“贵族”式的、相对而言小众化的传播与接受特性,也由于近十几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曾经陷入停滞,一段时期内中国优秀的纪录片人才未能源源不断地有效补充,所以当这一领域发展再入繁荣期之时,明显感到后备人才的缺乏。这种缺乏是全方位的,既包括高素质的创作人才,也包括优秀的产业运营人才,还包括具有国际视野能承担国际化合作任务的人才。而且正是由于纪录片是电视文艺中精神层级较高的种类,要想创作深刻的作品,需要付出的才能、才识、才情或许比其他一些类型的电视文艺作品更甚,所以其对优质人才的需求就更为严格和迫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