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新闻生产的三大新理念
自2007年以来BBC新闻部门的改革不断深化,其基本脉络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以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来划分业务和机构(2007年前)——以新闻采集、编辑和节目业务为导向(2007年后)——以用户为导向(2014年以来)。进一步讲,按照人们获取新闻的行为分为日常新闻和时事两大类,其中日常新闻又包括24小时动态新闻和每日常态新闻,由此重组编辑与节目部门,不仅进一步整合了资源、缩减了机构、拓展了传播平台,而且更加贴近用户获取新闻的行为特点和规律。而贯穿改革始终的至少有三大新理念,首先是“用户本位”,这是当今新闻生产需具备的首要理念,随后应是“去中介化”和“大数据化”。
1、用户本位
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可穿戴式设备等等一系列信息传播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带给人类一场新革命。它正在融通着传媒、通信、计算机和文化娱乐乃至消费领域的边界,改变着人们信息传播行为和生活方式,颠覆着传统产业格局和商业模式,重构着相关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由此,新理念、新概念、新模式也层出不穷,不过无论如何,应对这场革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谁或者围绕着谁去变革?从BBC的改革历程来看,那就是以用户为本位。这是因为,从传受权力关系来看,这次革命可以说是信息传播领域的一场赋权运动,使得长期以来相对处于被动态的受众(听众、观众、读者等)向主动获取、传播和生产信息的用户转变。诸如维基解密、斯诺登事件、好莱坞女星事件等以及大量UGC内容的勃发,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即信息源不再像过去那样掌握在权威和专业机构手中,当代人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更热衷于主动挖掘、加工和传播信息。同时,人与信息、设备日趋无缝连接,智能手机、可穿戴式设备形同人与生俱来的器官一样,新闻等信息如同皮肤一样感知着外部世界。由此,人们的信息传播等行为数据也易于被更加精准、全面的掌握,获取、分析和运用这些数据无疑成为当代传媒机构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2、去中介化
记得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从媒介革命的角度将人类社会演变划分为部落化、非部落化和再不部落化三个阶段,其核心标准是人是否生活在感官同步的世界,他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消弭了印刷媒介所造成的感官分离与割裂,让人类又重返感官同步的部落化时代。而今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和可穿戴化让人类更加重返感官同步的社会,所谓沟通无时不刻、连接无处不在,人、物与信息无缝交联,中介日趋式微。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信息传播历程大抵也可以分为无中介、中介化和去中介化三个阶段。当今正值中介化向去中介化转型时期,这不仅体现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正趋于融合上,整个信息传播与文化娱乐以及日常消费领域各行业交融上,更体现在信息产销过程中的去中介化,供需直接对接,流通环节弱化甚至消失,信息生产与消费共享共振,酝酿着一种全新“感官同步”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BBC为何要开设自己的数字商店,为何再调整其新闻编辑与节目部门,为何大量传统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为何湖南广电集团不再外销互联网节目版权而只在只在芒果TV平台上播出……凡此种种,都在昭示着去中介化时期(抑或是全新中介化时期)的到来。
3、大数据化
实际上,在BBC新闻改革过程中,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重头戏,其内部数据库不仅网络、汇集了海量的新闻源、新闻素材、作品等,还包括各新闻团队、UGC以及用户信息等,更值得注意的是BBC已经实施了通过新闻稿被各类编辑采用量来考核记者等数据化绩效机制。而且这次编辑与节目部门的调整与BBC 数字商店的即将开设,无疑为更全面把握其新闻用户行为数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闻产销的大数据化不仅是可以拥有海量相关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对数据的深挖掘,所谓deep-data mining。这次BBC 新闻改革大有此意,将日常新闻(24小时、每日新闻)与时事分开,意在区分常态新闻播报与深度新闻这两种不同业务样式和消费行为,前者重在时效性与新鲜度,而后者突出深度挖掘和分析;前者更多是告知、分享及时信息,后者则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解释世界、形成舆论和共享价值。由此,可以更为准确收集、掌握和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相关数据,而且近两年BBC致力于提升数据挖掘、算法和社交策展能力。此类案例在国内也并非鲜见,比如“今日头条”APP根据用户阅读行为来推送属于用户自己的头条新闻,腾讯公司新闻APP依托用户行为数据开拓移动广告市场。
(作者系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