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悟:参观科举匾额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6-04-07浏览次数:1141文章来源:学生工作处


经管分社

  马林:清明之前,自强社伙伴们一行共同参观了位于高碑店的科举匾额博物馆,观旧物,思前事,感慨颇多,即记此文。

  我们一行经过约莫一个小时的路程,到达了目的地。姚先生为我们讲解了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了关于科举制度、匾额文化、书法艺术。老先生还是老当益壮,为了匾额文化 还在奔波忙碌,实属不易。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是成于“制”而废于“度”。科举制度的兴废展现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极其远大的影响。今天的高考以及广受争议的高考制度都可以在科举制度中找到某些优化改进的“灵感”。

    而匾额文化是集书法、汉字、思想于一体的活的有形文化。我有幸看到还有人在为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而且做出努力。当下大学生更应该意识到这些,并做出实践。


  齐囡囡:天空明朗,阳光和煦,花香阵阵,柳枝摇曳,流水潺潺。

  伴随着欢声笑语,我们来到了科举匾额博物馆。当老师介绍博物馆馆长姚先生已经是古稀之年时,我心里已经有些震惊,我在想:“如此热爱传统文化并能够付出实际行动的人实属难得”。

  我们进入了古香古色的博物馆,馆内布置高雅,有着强烈的文化氛围。姚老先生耐心的给我们解答了每一处的匾额,其中朱元璋的圣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圣谕内容简单易懂,但又包含了很多道德伦理的要求,在如今提倡家风的今天仍有借鉴价值。此外,我很喜欢馆内流水的设计,古香古色,给人以一种宁静的感受,让人感到内心的坦然与平和。

  这是一次值得的参观,也为姚老先生的付出与坚持点赞!趁着大好春光,趁着花一样的年华,来一场徒步旅行,享受一次文化的饕餮盛宴,甚好!

  

  朱亚飞:虽说是科举匾额博物馆,但其实不全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姚老馆长一开始收藏的是砚台。相比于匾额,我对砚台和窑碗更感兴趣。砚床、砚台小巧精致,窑碗、扁壶釉色鲜艳。博物馆占地不算太广,600多的匾额比起其他文物也不觉得多。进去参观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好多长凳,木门都是姚老先生收藏来的。斑驳的门与砖墙相得益彰,丝毫没有违和感。

  上到二楼参观的时候,发现整个地板都快要暴起,每一步踩上去地板就咯吱咯吱响。展厅里都放着匾额拓片,凑近看的时候,能嗅到夹杂着细小灰尘的浑浊空气。展台也已经风化。

  我感谢姚老先生收藏这么多文物,感谢他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伟大的文明。也希望政府能够重视科举文化的保护,文物的保护。毕竟科举匾额博物馆作为一个民办的博物馆,在藏品收藏、保管、保护,策展、布展等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财政应该加大对这些小众博物馆的支持。


实践部

  吴亚琪:观看了科举匾额博物馆,首先了解了一些匾额的基本知识,也对科举制有了不同角度的理解,非常认同匾额应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传承下来。我觉得古人为了考试真的付出了很多,有的甚至连续好多年,也为我们今天有更多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同时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学子很少可以拥有古人的真才实学,所以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匾额的内容也非常有意义,有的是关于做人的道理,有的是就某件事的题词,言简意赅,意味深远。姚馆长提到博物馆中收藏的藏品不一定要很多,重要的是要把它所蕴含的思想传达给众人,起到教育大众的作用。


理工分社

  王壮:四月二日上午,我随学校领导和同学们一同参观了科举匾额博物馆。一进门就看到了励志堂三个浑然有力的大字,深深为其蕴含的文化气息打动。在馆长姚先生的讲解下,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尤其是牌匾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严峻现实,姚馆长说到:“牌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汉字,书法和匾额文化都汇聚在这一张匾额上了,所以国家对匾额文化的不重视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牌匾文化确实是古代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将它延续下来,而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划清界限”而永远弃之不用。听姚老先生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牌匾文化已经中宣部的重视,深感欣慰。我希望牌匾文化也能重新发扬光大,能在韩国之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