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逄增玉:中国复兴视域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学承担

发布时间:2016-12-27浏览次数:1168文章来源:皇冠9393体育平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繁荣昌盛中华文化的支撑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指出了文学艺术与中华优秀文化建构的历史与现实关系,指出了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文艺作品与优秀文化一样,是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和精神资源。习总书记在两次讲话中都提到,古往今来的伟大优秀作品都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和重要表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文化和文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文化一方面曾经与经济社会一样带来中国的盛世繁荣,使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方面在遭到外族入侵和异族统治之时,即便朝代鼎革但文化不灭,甚至能够同化异族和外来文明。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和辉煌性,支撑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石。而习总书记如数家珍般地提到的中国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大师,正是中华文化的辉煌组成部分。因此,习总书记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继往开来继承和创造优秀民族文化的视域中来看待文艺的,魏晋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认为,“文章(文艺)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习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优秀文学艺术是构建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先导与基石,文学、艺术家以及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从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及其建设的高度,从文艺与文化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营养和支撑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对待文艺,将其纳入党的事业、国家事业的大格局中,文学艺术必须要有这样的情怀和担当。

从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的视域和高度出发,习总书记首先提出,作家艺术家要有文化的担当和自信,要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又以自己的创造丰富中华民族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与动力。

其次,要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的文艺作品,只有优秀伟大传之久远的作品才能成为优秀文化,就必须创新和创造经典即创造优秀文艺作品和精品的问题。不论是在两次讲话中还是在多次出访讲话中,习总书记都提到了中外文艺史上一系列伟大作家艺术家的名字及他们的作品,提到了他们的作品对他自己人生成长的影响、对世界各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影响,实际上涉及到了文艺创造的经典化原则,并从这一高度出发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典化精品化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厚积薄发,需要避免浮躁和过分的市场化与庸俗化,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柳青等当代作家,就是能够在数十年如一日地深入农村和人民生活、深入伟大历史运动洪流中不断积累打磨的优秀作品。这应该是当代中国文艺家和文化人共有的精神品格和追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只有经典才能真正成为优秀民族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

再次,要创造经典和伟大作品,还需要文艺家具有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人格。习总书记在两次讲话中反复强调德艺双馨、伟大作品与文艺家品格理想的关系,他说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只有具有伟大灵魂的文艺家,才能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这对于当代中国文艺队伍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价值。“德艺双馨”是传统文艺曾经有过的德艺价值取向,一个时期以来,在一切向钱看和市场导向下,部分文艺家在此大是大非问题上丧失了起码的立场与修养,不注重艺德修养,靠噱头和炒作,将作品的市场化和文艺作品的金钱货币化作为主要追求,结果在德艺上都出现了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与指导意义,给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提出了要求,即避免浮躁、扎实进取,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学风学识扎实优良的人。作为与文艺家一样号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我们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中都应该秉持这样的态度,去进行自我的品德情操建设,真正具有为人师表的担当和使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