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架心桥
作为一名教研型的老师,杨爽老师知道在一些专业课考试上,学生会在哪里“摔跟头”。一方面,她会提醒任课老师,学生们可能对于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透彻,需要老师反复讲解,另一方面,也能准确地对学生指出他们哪些地方理解得不透彻,掌握的不熟练。杨老师的这一“特异功能”,让学生们佩服不已。
“学生和任课老师就像是两个各有职责的零件,而我就是他们中间的粘合剂,只有把这两个零件粘合起来,才能更加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机器也可以运转的更高效。也就是说,他们之间需要我这种中间层次的人。”杨爽老师说。
这学期到了分专业方向的时候,三个班一共90多名同学,杨老师能根据每一位同学的特点给出不同的建议,再单独找他们聊天。有些同学对于分专业的想法和杨老师不谋而合,三两句话就能结束讨论。“意见不同的时候,有时学生的理由说服了我,有时我的分析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这种思想上的讨论和碰撞,让我恍惚间觉得,我们之间不仅是师生,还是家人,又或者像战友,互相讨论,并肩前行。”
有趣的是,多年的班主任经验,让杨老师在看到学生的第一眼,就能迅速的分辨出哪些是“挂科脸”,根据这样的第一印象,再加上一段时间的接触,每到临近考试,杨老师都会召集这些“挂科脸”们开会,也会安排学习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杨老师笑说:“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我对“挂科脸”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我更愿意看到他们最后用成绩告诉我,我的判断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