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声”——校媒学生干部感言

发布时间:2017-06-01浏览次数:1542文章来源:校团委

校广播台:发出青年的声音

(通讯员 田明昊)2016年的9月份,我被调任到校广播台,开始参与组建新一届学生干部队伍。由此,便开启了我在校广播台兴奋又不失压力、紧张又充满挑战的工作经历。

 

我的职务是执行台长兼节目中心总监。执行台长的主要工作分三个方面:一是对校团委和台长(由校团委老师兼任)负责,贯彻落实团学系统的指示精神;二是统筹节目中心和运营中心的主要工作,推动重大事项的筹划与执行;三是带领好高层班子,管理好中层队伍。节目中心总监的主要工作是带领节目中心的副总监,共同把好内容生产关,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内容构架,并维持好内容制作生产的流程秩序。这些看似不同的工作领域给人感觉纷繁复杂,其实又相互补充,互为表里。这给平时粗心大意的我提出了第一个要求——处处留心留意,遇事及时安排处理。只有做到事事心中有数,才能带领这个两百多人的校园媒体机构更好地运转起来。

这些基本要求倒也不难,然而我发现,执行台长的工作还面临着几个挑战。

首先,广播台的传播渠道严重狭窄,受众面甚小。广播台在去年秋天就校内广播台音响设备情况进行了一次摸排,全校20个放音点只有一食堂、星光东侧、校团委3处能够正常放音,且音质多不佳,传播效果很差;此外,当今大学生们获取信息和内容最主要的途径还是移动终端,也就是手机,具体来说不外乎微信和微博,尤其是场景包容性和客户粘性都极其强大的微信。胡正荣校长曾在上学期多个场合讲到当今媒体要学会做“融媒体”,以内容生产为核心,融合多种渠道为“我”所用。因此,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在保留广播台声音特色的同时,融合微信这样的校园媒体核心战线,拓宽我们的受众面。

换届之初,我们公众号的用户只有3300人,经过近八个月的经营,现在已经涨至7350人。这八个月我们的工作方向主要是改变推送内容。以前广播台公众号的运营思维是“为广播节目服务”,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各节目组只例行公事地将节目音频链接和稿件文字粘贴在推送中,新媒体部负责排版,阅读量只有一百多甚至几十,文章内容吸引力比较低。我和其他总监为此开过很多大会小会,讨论的结果是,从这学期开始,各组推送的内容可以不完全与节目内容相同,只需要基于推送的特点和同学们在浏览朋友圈时的阅读习惯来制作内容,并且独立排版,由新媒体部为节目中心各组培训。这一改变激发了各组制作新媒体内容的主观能动性,平均阅读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次,运营中心面临着部门间权责不清晰、不平均,留任学生干部人数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换届时改组了运营中心部门的构成,将曾经的公关部、宣传部、视频部、台刊部,改组为行政部、外联部、活动部、新媒体部、台宣部。此外,我们还向其他团学组织借调了多名优秀学生干部,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得运营中心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一届广播台不仅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而且提升了内容质量,这是广播台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当然,广播台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比如怎样推动节目中心架构向更加适应融媒体创作思路转变,怎样推动规模空前的第十届北京大学生声音潮流季顺利进行等等。作为校团委直属媒体的负责人,作为团学系统的学生干部,我深知“为青年发声”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我认为“为青年发声”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青年当作主语,“替青年发声”;二是把“青年”作宾语,“对青年发声”、“向青年发声”。而事实上广播台也是这样做的。

替青年发声,展示青年的力量。广播台是一个可以让中传青年与大众分享个人想法的平台。时事评论、音乐评论、体育评论等不同类别的节目,让学生记者通过录音间的话筒,找到属于他们的听众,传递出自己的见解。每日午间,我们为同学们带来最新鲜的时讯要闻;每日黄昏,我们为青年送上温暖有爱的点播歌曲;我们的广播剧为同学带来娱乐;我们的生活资讯为大家提供便利。

我们不但向青年们传递声音,我们也向青年们提供展示发声的平台。广播台的品牌活动——声音潮流季,将与声音有关的各路大咖们请入校园,邀请全国高校的声音爱好者齐聚中传,碰撞出属于青年自己的交响之声。

身为广播台一员的我感到无比幸运——我能运用我之所学,在这个实践平台将理论付诸现实;我能综合我学生干部的经验,服务于广播台更高效率、更有思想、更具活力的大团队建设;我能怀揣着两百多兄弟姐妹的支持与信任,为这个年近甲子的老校媒贡献出属于我这位青年人的一份力量。

我在广播台,传递着青年媒体人最真实的心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