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彭文祥:充分发挥网络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审美功能

发布时间:2023-03-24浏览次数:984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对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其中谈到文艺创作中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一论述一直激励文艺工作者奋发笃行,潜心创作,力推精品。奋进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文艺力量,不断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是文艺界深入思考与实践的时代命题。中国艺术报约请文艺界知名专家学者,结合文艺勇攀高峰的创作实践展开讨论,助力文艺建功新时代,再攀新高峰。

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网络文艺形态多样、活力充沛、前景繁盛。当前,作为新兴文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创新性融合、与国外类似文艺实践的交流互鉴持续增强,并于丰富实践、规范发展、质量提升中彰显其影响力;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网络文艺守正创新、风正帆悬,在创作、传播、接受和产业发展、功能发挥等方面呈现新特点、新风貌。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中,网络文艺要进一步高举旗帜、开拓进取,自觉运用丰赡艺术形象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充分发挥新兴文艺强大的审美功能。


发展现状:

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并强调“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这一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普适、规范的“网络文艺”概念,并极大促进了网络文艺实践的繁荣发展。时至今日,伴随数字文化范式转换和“互联网+文艺”深入发展,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网络文艺的典型形态在创新发展中涌现一大批优秀作品,同时,“云文艺”的丰富化与常态化、文艺性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泛”网络文艺的风行,以及互动艺术、虚拟艺术、AI艺术的前沿探索等,共同突显了新兴文艺之“新”的诸多特征、品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经过新时代十年显著的、全方位的快速生长,网络文艺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在网络文艺相关方面,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使用率分别为9.95亿/94.6%、4.93亿/46.9%\7.28亿/69.2%、5.52亿/52.6%。对网络文艺发展来说,庞大的数量“硬核”蕴含引发质变的强大动能,换言之,庞大的数量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为网络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带来创作、传播、接受等方面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从数字文化范式转换的维度看,互联网大发展为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纵向比较和横向参照的维度看,情感体验、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新变化、新特征体现了网络文艺有别于传统文艺的审美现代性,也突显了有别于国外类似文艺实践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  实践表明,网络文艺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艺术、媒介、社会、文化、传播、产业、用户等的矢量合力作用,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比如,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中将“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列入“文艺精品创作”重大项目;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引导网络文化创作生产”,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络文艺繁荣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网络文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在丰富的实践中,广大网络文艺工作者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释放生产要素潜能,并以清新的青春语态、昂扬的创新姿态不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迈上新台阶,充分展现了网络文艺蓬勃发展的朝气与活力。



感应时代:

与社会进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对网络文艺来说,新时代的十年是蓬勃发展的十年。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网络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网络文艺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文艺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的对外开放为网络文艺发展拓宽了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与时代生活紧密关联的艺术形态,网络文艺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敏锐感应时代要求,热忱描绘新时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在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迎来自身发展的“高光时刻”。换言之,网络文艺表征时代,时代也成就了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典型意义。

实践表明,艺术的丰盈源于生活。伴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网络文艺在技术赋能、艺术新变、质量提升、产业发展、艺术传播、责任担当等方面展现新风貌。尤其在如火如荼的实践中,网络文艺突出创作生产的中心地位,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现代性特征。比如,价值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题材、类型上不断探索创新,表征生活的能力日益增强;创作上稳量提质,精品化生产促进品质提升;技术上升级迭代,深层次融合持续赋能创新发展;产业发展上强化IP开发,全产业链运营提升价值效益;文艺“出海”上稳步推进,从原初较单一的内容“出海”逐步进阶为内容、版权、平台、模式、文化等复合“出海”;审美取向上强化有意义、有价值,让有温度、有质感的内容赢得口碑和市场;责任担当上创先争优,积极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此外,在发展版图中,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迸发新活力,新形态与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新风采,现代传播格局和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这些鲜明特征展现了新兴文艺蓬勃向上的发展图景,也为网络文艺的功能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艺以介入生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表征时代的广泛性与深入性,热忱描绘时代气象、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伴随中国式现代化显现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等各个方面,网络文艺以富有创造力的审美话语全景式地展现了时代生活的精神地形图。借由艺术表征的丰富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中国”,并从这一色彩斑斓的精神地形图中更好地感受和体会中国式现代化所寓含的深刻意旨、价值意蕴和强大力量。



功能发挥:

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表征、价值彰显


半个多世纪前,即使“脑洞大开”,人们也难以想象,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互联网的影响呈指数级增长,并水银泻地般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业已成为一种巨大的塑造性力量。其中,如果说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是对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突破,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范式转换。而作为数字媒介革命带来的重要后果,网络文艺因“网”而生、向“网”而盛。时至今日,在与传统文艺的关系中,网络文艺既从传统文艺中不断汲取丰厚滋养,又给传统文艺带来日益明显的反向影响。我国网络文艺尽管起步晚,但发展快,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网络文艺在跻身当代中国文艺主流行列的同时,还以生产规模、题材类型、艺术特征、创作实绩、价值观念、评价标准、发展前景等方面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彰显出特殊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当前,在新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可以说,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创新性融合、与国外类似文艺实践交流互鉴的过程,是其审美现代性日益展现的过程,也是其审美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思想结晶,蕴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丰富、深刻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当代发展和新飞跃。在文艺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所寓含的特性、要求、价值等必然要通过审美转换,投射、凝聚在审美表意系统之中。这意味着,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必然要积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充分发挥求真、向善、尚美的独特功能。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网络文艺的审美表征和功能发挥蕴含紧密关联的三重逻辑。简要说来,一是科学理论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网络文艺来说,其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义理相通,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了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规定,寓含着文艺发展的规律和使命,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指导思想,也是新兴文艺彰显其表征未来能力的精神引领。二是艺术实践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沃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思想结晶。如果说,时代生活是一条滔滔奔涌的河流,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即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航标。在艺术创作与时代生活的关系上,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网络文艺必然要多方位展现新时代的丰富场景和精神气象。在审美关系和现实关系的关联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属性、本质要求、价值取向、实践品格等必然要呈现在形象表意系统之中,并作为时代生活的审美镜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价值理想等带来深刻影响。三是价值取向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对网络文艺来说,作为历史性范畴的审美现代性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涵和规定性。特别是,在价值、功能的维度,西方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多指一种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的张力性存在,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而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突出表现为“协同性”,其艺术表征是现实生活关系在审美关系维度的显现和表达,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是其基本要求。可以说,以上三重逻辑体现了基础、路径、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网络文艺审美表征和功能发挥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代网络文艺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新文艺、新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网络文艺创作生产要进一步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全方位、全景式呈现新时代的恢弘气象,并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新兴文艺的审美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丰沛的精神力量。





(作者彭文祥系皇冠9393体育平台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Baidu
sogou